全文取自天下雜誌
【服務一點訣】必應創造去年營收31.5億台幣創新高,今年4月營收3.04億元,年增超過九成,為何必應能站穩演唱會製作公司龍頭?

必應創造董事長周佑洋以人為核心,為活動加值,帶給觀眾豐富體驗。圖片來源:黃明堂攝
文 - 鄭景雯 ‧ 天下Web only
發布時間:2025-06-05
演出結束後,燈光暗去、人潮散去,現場留下的是尚未散去的音浪與舞台餘光,必應創造董事長周佑洋靜靜地在場邊觀察著。
幾個歌迷帶著不捨的心情,邊走邊哼唱五月天最後的〈倔強〉。那個瞬間,周佑洋稍微舒緩連日的緊繃心情,「民眾走出場館,腦中還在唱某一首歌、還在回味演唱會的情緒,代表我們有服務到大家,」他語氣中帶著堅定與自信。
多數人以為演唱會製作公司的客戶是歌手或唱片公司,但周佑洋的視角更寬,「我們服務的是觀眾群,要讓每位粉絲帶著愉悅的心情回家,」他說。
擅長造夢、創造沉浸式氛圍的必應,不只英國搖滾樂團酷玩(Coldplay)、人氣韓團BLACKPINK、劉若英、林俊傑、告五人、五月天等辦演唱會指名找他們,就連體育賽事、品牌發表會、企業活動等,需要營造歡樂氣氛的場合也會找上門。
去年一整年,必應就承接大大小小約900場演出,
平均一天有3組人馬在全球各地運作,
2024年營收31.5億台幣創下公司成立以來新高。
今年4月營收3.04億元,年增超過九成,營收持續看漲,站穩台灣四大演唱會製作公司龍頭寶座。
「在真假難辨的AI時代,『現場』給予的是最真實的感動,」
金馬獎視覺統籌、Bito創辦人暨創意總監劉耕名表示,
有了電商買東西可以在線上,但民眾仍需要實體的體驗,
是他看好能整合軟體內容與硬體的必應,未來發展的關鍵要素。
【小檔案】周佑洋
出生年份:1974年
現職:必應創造董事長
學歷:華夏工專機械工程科
經歷:相信音樂演製部製作總監
給服務業的一句話:熱愛一個工作,專注找尋裡面的樂趣,忽視外加的評價。
台灣唱片產業的見證者
回顧周佑洋的職涯,幾乎是台灣唱片與現場演出產業變遷的縮影。自華夏工專起,他就在學校活動中心幫忙辦活動,90年代協助校園巡演,還曾辦過東方快車的演出。
「當時覺得辦演唱會很有趣,」周佑洋說,尤其是看到台下的觀眾,因為他辦的活動開懷大笑或帶著感動離去,內心很有成就感,又意識到有人可以靠辦活動維生,他書沒念完,19歲便休學踏入業界,從基層做起。
第一份正式工作是燈光音響的工程人員,從搬運、安裝設備、開車、音響硬體操作,幾乎是一個人「一條龍」的包辦所有硬體工作,累積他處理突發狀況的危機應變能力。
接著他轉戰到一家以台語歌為主的金瓜石唱片當宣傳企劃,帶著藝人跑通告、工地秀、廟會活動,學習與人溝通應對。
又在90年代末進入滾石唱片,負責安排藝人上電台通告,當時發片量大,一年就參與20張專輯製作,從中學到唱片的發行過程、宣傳與行銷運作模式,與初出道的五月天結下深厚交情。
隨著MP3與網路興起,實體專輯銷售從最暢銷的100萬張,一路跌到20萬張,「現在能賣2萬張就很厲害了,」他說。
唱片公司為了找尋新出路,轉向演唱會做為營收主力,
讓歌迷短暫脫離日常生活的干擾,
也有機會與偶像近距離互動,成為音樂行銷的新戰場。

去年必應就承接大大小小約900場演出,平均一天有3組人馬在全球各地運作。
整併技術與創意,產製一條龍
2006年,被暱稱為「洋公」的周佑洋,加入相信音樂執行長陳勇志、營運長謝芝芬和五月天共同創辦的相信音樂,組建專責演出的演製部,也是必應的前身,成為部門的第一號員工,打點五月天演唱會的軟硬體環節。
隨著承接相信音樂以外藝人的案子變多,為了避免有門戶之見,2014年演製部自立門戶,由周佑洋出任執行長。
他一口氣整合長年合作的5家技術公司,包括舞台、燈光、音響、視訊設備等,
合併為必應,打造亞洲唯一能提供一條龍垂直整合服務的演唱會製作公司,
也是必應營收成長的重要關鍵,且只花4年就完成上市上櫃。
「整併省下最多的就是溝通成本,」周佑洋說,以往各自不同公司,每個案子同時就要面對5個製作窗口,而每個窗口又會有不同的負責人,每開一個案子,就得重新花一次心力說明製作理念,「合併成一家公司,一有新的創意想法,就能直接溝通,提升創意與執行的一致性。」
以電影三幕劇結構打造演唱會
文創產業的核心是創意,但上市公司的本質是績效管理與股東回報。「洋公是業界少數能做到兼顧賺錢,又能讓團隊發揮創意,」一名同業分析。
周佑洋認為,他把自己定位為「上下層之間的緩衝與翻譯者」,一方面理解投資人對營收的期望,一方面保護創意團隊的發揮空間。
他以「作品導向」作為績效的起點,
強調「把作品做好,自然會有客戶上門。」
像是必應把演唱會視為一段情緒旅程,導入電影敘事思維與沉浸式手法,運用電影的三幕劇結構,抓準觀眾情緒脈動。
「開場15分鐘,是觀眾最難進入狀態的時候,」周佑洋分析,經過舟車勞頓、安檢、等待,進場時情緒往往最浮躁,「所以開場必須要用很炫的聲光效果、熱鬧的曲目,」這種方式能快速收攏粉絲情緒,集中專注力,中段再推進主題,最後以熟悉又情感豐富的歌曲收尾,留下一個強烈的情緒記憶點。
這套演出設計方法,對應管理學的「體驗設計」,
透過嚴謹的節奏編排與多感官刺激,
讓演出成為一段「值得被記住的經歷」,
而不只是一次消費行為。
因而許多粉絲,同一場演唱會看好幾次,尤其疫後演唱會大爆發,證實「人需要實體連結」的力量,也是必應營收獲利成長的關鍵。

周佑洋堅信把作品做好,自然會有客戶上門。
活動經驗豐富,開拓海外市場
必應也承接海外藝人來台演出的硬體統籌,如美國搖滾樂團OneRepublic、火星人布魯諾、魔力紅、凱莉米洛、BTS等國際天團。同時也吸引許多非演唱會的客戶上門合作,包括典禮、發表會、體育賽事、公部門標案,幾乎什麼案子都接。
「好處是可以整合許多經驗,拓展經驗值,團隊也能不斷進化,」曾跟必應合作2023台北燈會的劉耕名觀察道。
「是客戶挑上我們,不是我們挑選客戶,」周佑洋說,
熱愛一件事情,即便再小、再困難的案子,
都應該要專注找尋當中的樂趣,忽視那些外加的評價。
近期最特別的是去年接下職棒選手周思齊在大巨蛋的引退演出,中信兄弟邀五月天擔任演出嘉賓,必應動用500人,在棒球賽後短時間內把活動舞台變換3次,當成超級盃(Super Bowl)中場演出在舉辦,把不可能化為可能。
這幾年必應在海外也開始複製成功經驗,因為有多次國外演出經驗,累積在地資源,開始與日本與泰國等東南亞團隊合作,提供落地執行服務,拓展區域市場。
例如,日本樂團YOASOBI到泰國演出,必應提供全套落地執行與設備統籌,省去團隊找尋硬體設備、工程技術等廠商的時間和人力成本,協助藝人快速對接當地市場。
從造夢者到投資IP
不過一名業界人士透露,傳統演唱會雖有市場,但仍有挑戰,尤其台灣未來演出場館愈來愈多,要如何製作出年輕人喜愛的內容,才是未來文創產業的關鍵。
雖然演唱會商機未來兩年仍看好,但周佑洋已開始佈局下一個可能帶來營收的事業。
他察覺,過去再成功的演出,IP最終仍屬於他人。
為了讓創意成果具備長期價值,必應開始投資影視內容。
2022年投資柯孟融的電影《咒》,「必應擅長營造實體體驗,投資IP,可在劇情裡加入未來可轉化為線下的劇情,」周佑洋舉例,例如鬼屋、實境解謎、展覽等活動,實體活動的票價,甚至可能超越電影票本身。
「洋公很勇於嘗試新的路,」一位演唱會製作人觀察。
「有些事你不做不會知道成果,」對周佑洋而言,產業的邊界不該自我設限。
他回憶起剛入行,一位滾石的前主管影響他很深,「有一天這位主管下班前接到一通電話,是要談歌曲版權的事,這件事跟她的工作無關,她卻花時間去了解、幫忙洽談,再回覆給對方。」
周佑洋說,這件事讓他學會,什麼都願意嘗試,世界就會打開。
唯一不變的是以人為核心,「我的工作就是要讓觀眾開心。」
舞台雖然會暗,但演唱會的光散場後仍在歌迷心裡亮著。
從幕後到產業引路人,從硬體整合到情緒設計,周佑洋與必應所追求的,不只是一場場完美的演出,而是一種與觀眾同在的長久共感。

必應現在也投資影視產業,希望能創造出更多線下體驗活動。(黃明堂攝)
【小檔案】必應創造
成立年份:2014年
員工數:300人
2024年營收:31.5億元
(責任編輯:宋玟蒨)